目前在我們國內,有一些比較重視中小學學生科普教育的大中城市都開始建設校園科技展館和實驗室。通過展館內或實驗室的科普教學儀器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工作原理及應用,其主要目的還是在于提高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熱情,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手動創作能力。可是對于那些縣級城鎮的學校來說,科普知識教學還是不能完全普及到的。
科普教學儀器帶進講堂既能提高老師的講課效率,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吸收課堂知識,學生可以實際操作演示原理,這種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催發了教學儀器的市場進化。市場對于教學儀器方面銷量比較火的是實驗箱和多媒體教學儀器。
神奇的材料——聚合物貓眼石
“聚合物貓眼石“是國外的科學家通過把細小的納米微球分層鋪在可延伸的纖維上面,創造出來的一種可以隨拉伸而改變顏色的神奇材料。利用光學晶體研制的特殊油墨,科學家借助可調節電壓的打印機,構造出任何可以改變顏色的柔軟貓眼石。
這種細小的油墨顆粒大小僅200納米,它模擬了自然界能夠產生顏色的納米結構。蝴蝶的翅膀、鳥兒的羽毛以及一些多彩的寶石都是通過有序的納米結構來彎曲和反射光線產生顏色,而不是通過色素。材料表面納米晶體的不同排列方式產生不同的顏色。對于普通的色素而言,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顏色是一樣的,并且容易褪色。這種因結構而產生的顏色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有不同的色彩,而且能夠做到永遠不掉色。
劍橋大學納米光學中心的科學家Jeremy Baumberg說:“你不需要不同顏色的打印油墨,在打印的過程中就可以任意改變顏色。”
在舉辦科普展覽過程中培養展教人才
展教人員知識面要廣。科普展教在內容上涉及到數理化天地生各科知識,涉及到現代科技發展的新領域,在展品制作上又需要美工、木工、電工、油工等方面人才,這就需要有一批能掌握多方面知識的技術人員。由于科技館不可能組織一個龐雜的展教隊伍,只能建設一支知識面廣,既有一定理論技術水平,也有組織實施能力的短小精干的隊伍。展教人員要見多識廣、思路開闊。八七年以來,我們展教部的人先后到北京、上海、蘭州、武漢、蚌埠等六十個兄弟科技館和活動中心參觀學習。通過學習,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業務能力。我們的展教工作人員既是展品的設計者、制作者,也是展覽時的組織者、服務員和維修工。